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大健康”提升城市幸福感

    信息发布者:海南农村电商小哥
    2019-01-21 21:39:24    来源:网络   转载

    在美丽风景中锻炼身体,已成为海口健康新时尚。 本报记者 张茂 摄

    1月18日,来自上海的中医专家为秀英区东山镇群众开展中医义诊活动。本报记者 王凯 通讯员 董莉 摄

    海口持续加强病媒生物防治。图为工人们持烟雾枪对下水道口进行消杀灭蚊等。本报记者 张茂 摄

      ■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梦瑶

      “我为什么不试着开始跑步?”

      去年年初,海口市民李牧晟发现家门口的美舍河恢复清澈,他回家换上运动服,就出门沿着河岸跑步,偶然养成的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美舍河治理、“创卫”等工作还给城市一个健康的“身体”后,一种更良性的发展模式便呼之欲出:几乎在捧回“国家卫生城市”牌匾的同时,海口开始酝酿启动健康城市试点建设工作。

      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健康的城市环境终归要回到“以人为本”的思路上。如果说“创卫”解决的是城市环境卫生的硬件问题,建设健康城市则更强调城市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且真正将重点聚焦在城市居民本身。

      不设达标值,没有“天花板”,海口的“大健康”之路注定任重而道远。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椰城百姓“大病不出岛”

      每在海口居住不满两个月,市民吴升贵的母亲就想着要回村里老家。尽管海口的空气质量在全国已是数一数二,可城里的汽车尾气、噪音、拥堵等问题依旧让老人家难以忍受。

      并非老人家小题大做,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正面临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众多健康问题。今年4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联合发布《健康城市:释放城市力量,共筑健康中国》特邀报告,指出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中国城市的主要疾病负担,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健康的主要因素。

      未病先防、关口前移,才是破解之道。2016年2月,一场病媒生物防制专项整治行动在海口拉开大幕。当卫生死角被一个个揪出来后,家住海口琼山区银湘公寓的张秀琴明显感到,“小区里的老鼠、苍蝇、蚊子都变少了。”

      “四害”被消杀,市民健康的“威胁值”自然下降。以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病媒生物防制等为载体,海口逐步由环境卫生治理为重向全面落实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健康?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绝对是一个重要指标。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海口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并初步建立起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急诊急救医疗服务、医学信息服务、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精神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前两天孩子吃多了,肚子不舒服。”家住美兰区人民街道新利社区的居民孙婧随手拨通电话,不一会儿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签约医生便来到了她的家中。

      自2014年起,海口开始尝试用一份“社区医生签约服务书”将市民与医生连在一起,通过制定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远程健康监测等个性化签约服务,形成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以健康管理为主、医防并重的社区医疗保健制度,从而向居民提供安全、优质、便捷、连续的医疗服务。

      头疼脑热可以靠家庭医生,那遇上了大病重症该怎么办?通过与上海六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华润医疗集团、梅奥诊所、泰康拜博医疗集团等全国知名医院“联姻”,引进名医名家、高级人才和国内顶尖学科带头人落户本地,并选派医疗机构和医院的管理人员、一线医护人员到国内外知名的医疗机构进修学习,让椰城百姓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岛”。

      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显然在应对与日俱增的“城市病”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中医把脉、推拿、针灸、热敏灸……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海口分院(海口市中医院)开设中医国际诊疗中心,将医养结合旅游,如今正吸引一批又一批海口市民及国际游客前来体验中医康养服务。与此同时,位于海口观澜湖新城内的海南中加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将于2019年春节前后正式落成,届时将打造为海南最大的国际健康管理中心,这也是海口首家国际化健康管理中心。

      “我们不仅探索出台《“健康海口2030”行动计划》,还制定了‘医养结合’及其他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海口市卫计委主任曾昭长表示,通过大力倡导和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海口正编织起一张真正的健康之网。

      一套组合拳破解看病难 医改送出惠民“大礼包”

      当62岁的陈雪秋遭遇乳腺癌和高血压的双重打击时,她几乎断定“这辈子完了。”“治病就像个无底洞,一下子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治病?”

      陈雪秋的窘迫并不是个例。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内地而言相对滞后,患者离岛看病又面临高昂花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度成为海口医改难以突破的瓶颈。

      惠民医疗政策如何落实?一道民生考题,牵动千万人心。

      2015年6月1日,海口全市48家公立医院、镇卫生院和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患者除不再需要缴纳住院押金,还能清楚了解到每日医疗费用明细,生活确实困难的患者,除享受新农合大幅度报销和大病补偿外,还有延迟结算医疗费用的权益。

      先看病后付费模式的实施,让饱受病痛困扰的陈雪秋终于鼓起勇气跨进医院大门。

      可即使有政府垫付,这钱最终也要从患者口袋中掏出来。要想为群众减负,仍需长效措施。这时,“取消药品加成”应运而生。

      2016年12月26日起,海口辖区内的省、市属公立医院全面调整药品进出库价格,取消原先15%的加成。市政府2017年更是安排2488万元补助用于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工作,真正让利于患者。

      “缬沙坦胶囊原来是46元,现在一下子降到了39元。”不久前,60多岁的陈阿婆和往常一样去医院为患有脑梗塞的老伴开药时,发现缬沙坦胶囊一盒便宜了7块多,再加上其的药品,一次能省将近30元。一年下来,就可以省下700多元的药费,“实惠!”

      而对于偏远乡镇的居民们来说,更大的实惠则来自于优质医疗资源的不断下沉。

      69岁的周阿公是海口长流镇人,患有脑梗塞和慢性胃炎病的他,以往需要奔波十几公里到市区大医院看病。可如今他惊讶地发现,家门口的卫生院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和技术骨干,完全能满足他平时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

      2017年初,海口市政府出台《海口市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全市将以“共享诊疗”为核心,纵向整合资源,以技术、人员、设备、信息等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构建“1+X”紧密型医联体,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模式,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让百姓看病不再扎堆。

      先看病后付费、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分级诊疗……海口市委、市政府一个个医改“药方”都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作为首要任务,让海口逐步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靠拢。

      截至2017年底,海口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实施住院“先看病、后付费”,累计垫付费用4.1亿元、受益群众7.1万人;6家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为群众节省费用4128万元。

      患者有尊严医生更体面 追求健康满满获得感

      “追求最高的健康水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这行简洁有力的文字,以联合国通用的六种语言,镌刻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楼的外墙上。

      可事实上,“看病难”几乎困扰着每一个大城市。有媒体调查,中国部分一线大城市患者的平均就诊时间都长达177.2分钟,其中排队时间占据75%以上,诊疗时,病人与医生交流的平均时长还不到10分钟。

      让群众更有尊严地看病,无疑成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准的前提。

      “您刚散完步吗?今天没觉得头昏吧?”当80岁的林阿婆走进美兰区琼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时,社区医师一边亲切地打起招呼,一边熟练地撸起阿婆的袖子准备测血压。

      林阿婆患有多种老年病,一年总要住五六次院。“社区里的医生比我还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有他们在身边叮嘱,我放心!”在林阿婆看来,社区看病的最大好处就是省钱省力,有病随时找家庭医生,再也不用每次都去大医院排队挂号。

      医生熟悉病人,病人信赖医生,这样温馨和谐的场景正发生在海口许许多多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里。“以前对居民们提供贴身的健康指导更多是出于人情,现在则是出于责任。”在新利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景文华看来,一个医护团队对应一个家庭的签约服务关系形成后,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感。

      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省钱省心,无疑也正重新激活了基层医疗机构。“相当多的患者习惯动不动就上大医院看病,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设备空转。”海口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坦言,随着近年来海口积极探索分级诊疗体系,并在全市31家镇级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实施“限费医疗”的住院治疗支付方式改革,一个更理想的就医格局轮廓初现。

      “实行限费医疗后,我们卫生院的住院病人增长到现在的每个月30个至40个,至少翻了一番。”海口东山镇卫生院的一位医生评价说,限费医疗不仅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还让病人逐渐往基层医疗机构回流。

      回归到看病角色,医务人员们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技术劳务价值得到提升。

      医改之前,公立医院收入由药品加成+财政投入+医疗服务收入构成。“由于药品可以给医院带来利润,就很难控制医院为逐利而鼓励和默许医生大处方行为。”一名在海口从事多年医改工作的相关人士直言,随着以药补医机制的破除及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医护人员充分体现劳动价值,甚至开始主动帮着患者“省钱”。

      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而今,一系列“组合拳”还在不断落地:新增“微信”“支付宝”“椰城市民云”等网上预约诊疗、挂号、结算等便民措施,上线运营首个全流程医疗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打造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随着一张覆盖全市的“大健康”网络逐步成型,海口正让“健康红利”惠及全民。(本报海口10月17日讯)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